|
步入干凈敞亮的控股股東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5800立方米高爐主控室,當班職工正密切關注著高爐設備的運轉狀況,分析著電腦顯示屏上的動態生產曲線,精心調控高爐各項參數指標。電腦屏幕前一組數據顯示,今年以來,5800立方米高爐工序能耗、利用系數、燃料比等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在國內同級別高爐中達到先進水平。
“可以說是眾人拾柴火焰高,這和我們整個團隊的相互配合、協同創新是分不開的?!?nbsp;鐵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,高爐生產管理和技術研究團隊相互交叉、提前謀劃,依托自主開發的高爐智能診斷系統,對5800立方米高爐原料、質量、爐況運行等進行智能診斷,做到早分析、早應對。同時,與國內先進指標對標并進行研討攻關,制定出一系列方案,不斷提升精細化操作水平,使5800立方米高爐長期保持穩定、高效運行。
今年以來,隨著沙鋼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縱深推進,沙鋼群眾性創新勢如破竹。年初,集團啟動了創新成果申報工作,各總(分)廠、職能處(科)室把創新活動作為改善生產經營的有力抓手,圍繞生產組織優化、技術工藝攻關、產品質量提升等工作,全方位開展項目攻關,充分匯聚職工群眾智慧和力量,引導員工積極創新,為優化生產經營提供助力。
作為公司質量監管部門,質檢處時刻將職工創新活動放在首位,他們起草并下發科技管理積分制,對職工在小改小革、改善提案、QC項目等多個方面的創新活動進行分值量化,根據成效大小給予一定的分值獎勵,階段性進行對標排序,并以此創新績效作為職工晉升、獎勵等方面的重要參考。通過積分制管理,群眾性創新成果大量涌現,該制度實施僅五個月,就收到職工創新項目近百項。
一邊是研發項目的落地生根,一邊是一線創意的開花結果。公司廣大職工立足崗位、創新創效,上半年僅小改小革創新項目就超過200項。在沙鋼科技創新的舞臺上、小改小革的探索里、自主改善的推進中,創新的激情正在不斷涌動,創新的共識正在不斷凝聚。